老古文化 2019-4-21 瀏覽量:64
中文書名:《南懷瑾先生答問集》
作者:南懷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最好的宣傳是口耳相傳
南懷瑾先生(1918—2012),海內外享有盛譽的文化學者,窮其畢生精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先后倡辦東西精華協會、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太湖大學堂和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
其中,老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將最具代表性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的舞臺,將南懷瑾先生的國學精神發揚光大。
南懷瑾系列著述而今已經風靡大陸近30年,成為大眾國學經典,在社會上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和深遠的影響力,參與開啟傳統文化復興的新時代。
最好的宣傳是口耳相傳,這也是最有可信性的宣傳。宣傳推廣是圖書品牌建設的一個方面,但另一方面是讀者親身的閱讀體驗。事實上,南師的著作正是“不炒自熱”,以至于南師的很多著作一版再版仍供不應求。
這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南懷瑾先生答問集》正是其中之一。
讀此書如沐南師之春風
南師為人十分低調,很多讀者讀了南師的書,從而仰慕南師其人。在南師生前,很多讀者打聽南師的地址,希望前往拜謁甚至拜師,為其答疑解惑。
為讓不能親炙南懷瑾先生門下的讀者,也有如沐春風之福,老古特將2000年新紀元后,南懷瑾先生與學生間的對話、問話等內容,加以整理編輯、出版。
本書中,南師談到宗教、學佛、修行、打坐、人生等問題,可謂字字珠璣,慧黠如前。頗適合一般大眾和初學佛者,借此一窺南師思想與宗教概念之堂奧。
本書主要以對話的形式,閱讀起來比較輕松,仿佛眼前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在與你對話,耐心地解答你心中的疑惑。
其中談到:“信與悟,是什么關系”、“普通人修行學佛,需要什么條件”、“到止的境界之后,這就算得定嗎”、“晚上打坐時,想睡怎么辦”、“人如何做到『隨遇而安』”等九十五則答問,大大小小、五花八門,有人生迷津、有修行次第,南師皆慧言解答。
精彩摘錄
問:什么是宗教?
答:一個人痛苦、煩惱的時候,想到要去拜一拜,這就是宗教心。而宗教,就很難講了。拿世上五大宗教來講,宗教是可以把你的情緒、思想控制在一個范圍,而你會得到安慰、起了信仰心,那個就是宗教。宗教的情緒一切眾生都有,在碰到困難、遭遇不可知而感到懷疑時,想找個依賴、想把情緒、智慧都投進去,那個投注依靠的目標,就是宗教。
問:“佛學”與“佛法”有何差別?
答:我們研究佛教書里的理論,然后配合科學的思想,這是“佛學”。佛學很好,它本身沒有修持,也沒有求證,也不太迷信。而“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是佛傳下來的修證方法,目的是要求證人類生命的究竟。
問:若要講求從小乘方法求證,基本應先做到哪些?
答:關于求證的方法,大小乘經典包括《華嚴經》 、《楞嚴經》 ,其實有提到一個共法——“四禪八定”?!八亩U八定”包括四禪境界以及四個定境,合稱“四禪八定”。
問:打坐時的“氣”、“息”,指的是什么?
答:嬰兒出生,臍帶截斷以后,鼻子開始呼吸。當嬰兒在娘胎里時,雖然不用鼻子嘴巴呼吸,但其實嬰兒還是在呼吸的,只是看不出來。母親在呼吸,他接受。所以你打坐入定,定到了極點的時候,外表的呼吸完全寧靜了,那才叫做“息”。也就是道家所說的“胎息”,不呼不吸,寧靜了。普通什么練氣功啊、練呼吸,都是錯的。人的呼吸是一進一出的,氧氣吸進來以后,變成二氧化碳,所以自然需要呼出去。呼完了,又要吸進來,我們體內的氧和二氧化碳隨時在新陳代謝。而在一呼一吸中間,有個空檔,有一剎那間是不呼不吸的。這個叫“息”。
問:老師對“養生送死”的看法是什么?
答:中國古代儒家文化四個字“養生送死”——一個孩子生下來,這個生命,怎么把他養到十八歲、成人了,再放手。這一段是一個很大的教育任務。然后,這個人生命老了,怎么安詳的回去。這就是所謂的“養生送死”?,F在人類的文化是混蛋的文化,也講養生,也講送死,生個孩子是交給社會養的。我們中國人最下流的罵人法——他媽的,你兩個人高興生了一個孩子,卻教我們社會幫你養?然后自己的父母老了,兒女不負責任,交給社會管?但中國幾千年法令是根據“養生送死”這個思想教育出來的,孩子不養父母的話,馬上送到法官那兒,法官立刻判死刑。這么嚴重的。這個是中國,并不是講西方的。
所以我有這種經濟學觀點產生,一個人賺多少錢、要分成多少份,從他開始做事,養父母一份,養孩子一份,先要分配好,不要等社會國家來辦。所以這個問題很大。再順便告訴你個知識,我也常常講釋迦牟尼的經濟學。他說人一塊錢只能用五分之一。那其他四份呢?第一個是政府,占了一份。第二個就是社會,福利事業這些的。第三個是疾病,自己生病的話。第四個是眷屬,自己兄弟姐妹啊、父母啊、孩子都有份。所以一塊錢,自己只用到五分之一。而且佛說,這五分之一是為你之所使,只有使用權,沒有占有權。因為財富不能占有,無法占有,它是空的,會變去。所以你把東方的釋迦牟尼思想和儒家思想配合起來,一個新的社會觀念、政治思想就出來了。